行业新闻

抗“疫”群英谱中的“大侦探”

2022-07-06 阅读次数:

济南侦探公司网3月16日消息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冲在抗"疫"最前线,他们个个都是"大侦探",都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在人海茫茫中捕捉着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追寻到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他们就是兰州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如果没有疫情,他们也许永远不会站到"台前"为人所知,然而在今天的抗"疫"群英谱中却理应为他们大书一笔。
张晓宇,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及应急处理经验的疾控"老兵",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流调组组长的职责,从疫情发生以来,她带领着流调组的同事们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夜以继日的超负荷工作,让她本来消瘦的身体显得更加单薄,她忍着胃痛,24小时守在单位,一刻也不曾离开。在她的带领下,流调组圆满完成了病例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密接者追踪调查管理的各项工作。
第一时间准确获得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环节,为此,流调队员必须与每一例确诊病例近距离"接触"。
流调组副组长陈继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被抽入流调组负责新冠肺炎疫情现场流调工作的组织管理,他说:"流调员就好比‘侦探’,不但要辨别患者所提供信息的真伪,而且要从其提供的众多杂乱信息中抽丝剥茧获得有效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尽早把流调图做出来,才能尽快找出密切接触者,进行统一管理,有效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扩散。"为了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流调队员们无惧风险进入病房与患者零距离面对面进行交流,可别小看这些"面对面",流调人员真情流露的一个眼神甚至是肢体语言,都有可能获得流调对象的接纳与配合,使他们打消顾虑,毕竟只有建立起了信任,才能了解掌握真实的信息,为疫情防控提供有效的第一手资料。
"第一次接触病人我很紧张,但是作为疾控人这就是我的职责所在。我知道,病例资料掌握得越早、越全面,才能够更快、更精准地确定他的密切接触者。"张薇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就是这样一位轻声细语、身材娇小的女性,却是第一个"冲"进病房的"女汉子"。穿起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口罩和手套,一切对她来说是那么熟悉、从容,当走出隔离病房,取掉护目镜,脱下防护服,顾不得休息一刻,她又开始整理流调信息,深夜疾书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张薇的丈夫马汉平也是一位疾控人,他深知妻子工作的危险性。虽说同在一个单位,楼上楼下,夫妻二人却在各自的岗位忙碌,已经很久没有一起上下班了,他们将关怀和体贴写进了微信里:"你能回家就先回去看孩子写作业,不要管我了!""好的,注意安全,做好防护。"
当疫情防控战役打响的时候,传染病网络审核报告员王昭君第一时间请求加入流行病学调查组,而后她参加了我省第一例确诊病例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从首例报告那一刻起,她已连续工作了五十多个日夜。每一个预警提示,每一次电话响起,甚至深夜撇下两个熟睡的孩子赶去单位完成报告审核任务……同事们怕她太辛苦提出替换她,可她却说,"这是我的职责,其他同事再用心也没有我熟悉,我怕遗漏重要信息,耽误疫情准确及时报告,还是我自己值守心里踏实!"
方倩是组里的"90后",去年9月刚刚参加工作。面对不断"来袭"的流调任务她从未说过"不",她默默工作,当得知单位要选派人员去武汉支援时,她毫不犹豫报了名,"我申请支援武汉,我年轻,没有负担;我是共产党员,更是义不容辞。"虽然方倩没有去武汉贡献力量,但最终她被抽调去为国外包机来兰人员做流调。午夜时分,方倩终于完成了工作,和同事们一起吃起泡面来,她疲惫的脸上绽开了掩饰不住的小兴奋,"我觉得这种历练是最珍贵的职业体验"。
流调组里有即将退休的老同志,也有刚刚参加工作的新同志,有时,他们刚刚完成一个流调任务,还没来得及休息、吃饭,又要全副武装,奔赴下一个流调现场。在最忙碌的那些日子里,流调队员们睡在办公室,吃在办公室,他们说这样可以节省出更多时间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尽快为"密接"排查工作提供详尽准确的基础资料,他们是一群和时间赛跑的人。没有慷慨激昂的动员令,没有催人泪下的宣誓词,只有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拳拳之心,他们的故事质朴而又动人。
目前,兰州市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积极助力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同时,又迎来了"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挑战,只要疫情还未结束,兰州市疾控中心流调组就会像赛场上的选手、踏入阵地的战士那样,永不松懈,坚决以实际行动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