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刘邦和刘彻是“千古一帝”吗?

2021-11-26 阅读次数:

侦探网看到这样一个说法“为什么从来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而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 ”那么实际上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儿,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谁才是“千古一帝”?

其实历史和这跟个说法开了玩笑。并不是“从来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而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相反有很多古人对刘邦的评价很高,几乎接近“千古一帝”这个概念,而汉武帝却没有这样高的评价。实际上这是个伪命题。 “千古一帝”这个词语是明朝思想家李贽创造出来的,是用来评价秦始皇的。原文是“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后来“千古一帝”这个词就成了秦始皇的代名词,属于秦始皇专用词汇。 当然秦始皇的功劳很大,完成统一的事业,开创官员任免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首创皇帝制度。 尤其是他统一的功劳,比如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等事业,对后来华夏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称他为“千古一帝”是恰如其分,李贽的评价十分中肯,后世人也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绩,所以“千古一帝”成了秦始皇的代名词,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不过自媒体蓬勃发展以来,“千古一帝”这个词被滥用了,什么汉武帝,什么唐太宗,什么明太祖,什么康熙帝都跟“千古一帝”蹭上边了。 当然这些帝王的功绩还是够得上“千古一帝”的标准的,用就用了。不过有的人为了博取关注,竟然将隋炀帝也纳入“千古一帝”的范畴了。这就有点过分了。 他修建运河是有功的,唐人皮日休写诗说“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就肯定了修建运河的功劳。至于开创科举考试制度是有争议的,暂且不议。 如果修建运河就有功的话,历史最早修建运河的君王是吴王夫差,他主持修建了运河邗沟段,这段运河至今还在运行,而隋炀帝修建的隋唐大运河在南宋时期就彻底完蛋了。 如果以修建运河来说,吴王夫差岂不是开创者,那么他的功劳就比隋炀帝大多了。今天通航的京杭大运河是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让郭守敬主持修建的。那么忽必烈也可以称为“千古一帝”了。 关键因素是隋炀帝拥有开皇之治的家业,却最后将江山社稷弄得分崩离析,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自己做了亡国之君,还有什么脸面称“千古一帝”。 话说回来,说开头的说法是伪命题,那也是有原因的。教员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教员的评价就接近“千古一帝”,至少证明并不是没有人评价刘邦千古一帝,此处不再赘述了。 当然刘邦也是称得上“千古一帝”的,就是他从布衣出身,提三尺剑平秦灭楚,开创了大汉四百年基业,从一个平民当上皇帝,本来就是开天辟地的事情。 他和他的功臣证明了陈涉的一句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一统王朝中也就朱元璋的经历和刘邦相似,不过那已经是刘邦去世一千五百多年了。 所以李贽评价:“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其实这个评价总结一下就是“千古一人”,已经很接近“千古一帝”的概念了。 李贽以前的人对刘邦的评价也很高,东汉史学家荀悦就评价刘邦从布衣平民出身打江山,八年之间就灭了秦朝和项羽,平定了天下,然后当上了皇帝。 由此称赞他“上古已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其意思和“千古一帝”差不多,不过他没有创造出“千古一帝”这个词汇。 荀悦: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八载之间,海内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极。上古已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 当然不仅是国人称赞刘邦“千古一帝”,连西洋人也称赞刘邦也是“千古一帝”,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就评价刘邦:“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 古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就没有刘邦这么好了,评价完全是批评,批评起汉武帝来还毫不客气。其焦点完全集中在汉武帝信任方士,求仙问道,甚至为了开疆拓土耗费民力,搞得国力空虚,民不聊生。 司马光就认为汉武帝自己穷奢极欲,用严刑峻法苛捐杂税对待百姓,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贪图边功攻打四夷,而且巡游无度,导致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不得不当盗贼。他干的这些事和秦始皇没啥区别。只是他用人得当,赏罚严明,晚年悔改,做了导致秦朝灭亡的事情,却没有发生秦朝灭亡的惨剧。 司马光: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但是汉武帝攻打匈奴,百越,西南夷,开疆拓土,推行推恩令,盐铁专卖,独尊儒术,建立古代教育体系,实行王道大一统的政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古人并没有用“千古一帝”来称赞汉武帝,不过他的功绩是彪炳史册的,所以班固用另一个词汇“雄才大略”来称赞他。后来“雄才大略”就成了汉武帝的专属代名词。 《汉书·武帝纪赞》:“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其实汉武帝对华夏文明最大的功绩就是在于建立健全古代版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一功劳远远超越了他所做的其他事情。 不少人认同隋炀帝就是说他创立了科举制度,具有有开创性。不过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并不能和汉武帝创立国民教育体系相提并论。 科举就是一考试制度,汉朝就有考试的做法,不过没有形成制度,在南北朝时期,考试做官已经流行了,隋炀帝时期成了制度。 但是科举制度流行也是有条件的。因为科举制度建立在教育体系健全的条件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没有读书人,怎么考试做官?这是个问题。这就好比没有小学,初中,高中等初等教育,怎么设立高考制度。 秦朝以前教育是不成体系的,西周只有贵族才可以上学,孔子办私学打破了这个局面,不过教育还是很散乱,不成体系。秦朝焚书坑儒,加上楚汉之争,汉初根本就没有对教育做出任何政策。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接纳了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意见,在长安建立太学。有根据丞相公孙弘建议在太学设置博士弟子五十人,跟随五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 不仅如此,汉武帝还下令在地方上必须设立学校,从国都到地方培养读书人,从此地方和国都整套的古代版国民教育体系就建立了。西汉末期太学生人数就达到一万多人,东汉时期就有三万多人。 《汉书》: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汉朝之后的王朝继承了汉武帝创立的国民教育体系,继续在国都创办太学或者国子监,在地方上创办地方学校,培养大量读书人。 本来在汉朝读书人只要入了太学,或者被地方官推荐,不犯什么错误,品德优良就可以直接做官,甚至可以担任丞相这样的高官,凿壁借光的匡衡就是从读书人担任丞相的。 后来世家大族的发展,垄断了上层官职,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一般普通老百姓家里的读书人做官只能担任基层职务。 读书人很多,他们的意见要重视,所以科举制度就产生了,要考试做官。不过前提是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有大量读书人存在,才能进行科举制度,考试做官。 但是科举考试做官的只是做官的途径之一罢了,并不是唯一途径。在隋唐时期做官的渠道多了去了,不过科举给了读书人做官的希望而已。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不是做官的人才。所以在科举以前,华夏还有很多研究天文地理,算术农学。 只是科举将读书和做官联合在了一起,完全将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绑架了,导致在隋唐宋明清等科举时代,研究其他数学天文地理的人才就逐渐变少了。 由此可见,汉武帝在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上功劳是最突出的,也可以说他是“千古一帝”。 所以从人物的传奇角度而言,汉高祖刘邦称得上“千古一帝”,从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来说,汉武帝刘彻才是“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