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侦探与小偷》:经典的故事不会因时间而被埋

2021-12-09 阅读次数:

侦探新闻:1979年,北京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一位24岁的普通工人给当时的一位著名作家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在文学创作中所遭遇到的迷茫以及自己周围人对自己的讥笑与不解,同时还向这位作家请教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这位作家当时不仅很快地写了回信对其进行鼓励,并且还将这封信保存下来。多年以后,这封信的内容在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中被青年演员林更新倾情诵读。那位曾经的业务文学爱好者也早已成为文坛中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中国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 当年究竟是谁和他的作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未来的童话大王成为其迷弟,并且向其写信请求授业解惑? 他就是著名作家叶永烈。 提起叶永烈这个名字,在今天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有些陌生,但是一提起他曾经写过的故事和参与创作过的书籍、儿童电视剧,记忆便会飞快地浮现在很多人的脑海中。 曾经搬着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期待的科学儿童剧《小灵通》,让人爱不释手的《十万个为什么》,还有像《借尾巴》、《奇怪的病号》、《侦探与小偷》等经典的科学童话故事,是一代人成长的回忆之一,都是出自于叶永烈这位著名作家之手。 他曾经入选世界名人录,被誉为是“小灵通之父”,有数篇作品被选入语文课本作为教材内容,影响了中国不止一代孩子们的成长。 他为孩子们所创作的作品,往往兼顾着知识性与寓言性。让孩子们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一些生活中的人生道理。每一篇故事都非长篇大论,但是每一个故事读来都能够让孩子们有所收获。 以今天视角来读叶永烈的作品,偶尔可能会有几处让人不由得感觉到岁月沧桑的时代感,毕竟已经距离他最初创作这些作品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光阴,当年的一些认知与今天是有些许区别的。 可是你又不得不佩服这位作者那时候大胆的想象力与精彩的创作力,居然在当时就能够凭借想象力写出一些在今天已经实现了的科技内容。有人称是中国科幻的启蒙者,由此来看这一点是不无道理的。 经典的故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埋没于岁月的沧海之中,它的可读性会让它始终绽放着光芒。就像是叶永烈所创作的这些科学童话故事一样,即便是拿给现在的孩子们来看,一样也是能够吸引到许多目光的。